HoHong

和丰文化

【林家男儿】华人巨子林秉祥及其创办的采蘩学校

在新加坡河西南岸的大坡地区,有一条华人名字的街道——“秉祥基”(Peng Siang Quay),这是为纪念祖籍福建省龙溪县的华人领袖林秉祥而命名。

林秉祥是星马华人社会的一代侨雄,他一生乐施好善,广积德行。事业发展的同时,林秉祥热心桑梓公益,曾先后在家乡龙溪县浒茂洲(今龙海市紫泥镇)创办了九所“采蘩”小学及一所商业中学以及采蘩药局等。

这两张落款为“民国十四年八月采蘩学校秋季旅行团体”照片,一张是采蘩第一女子学校合影,另一张是“工”字班师生合影。由照片的场景可见,在90多年前的闽南农村,采蘩学校竟然就有了自己的西洋乐队!惊愕之余不免又多了一种感慨。林秉祥对于采蘩学校教育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BLACK
&
WHITE

BLACK
&
WHITE

“采风德范造福桑梓,繁基茂业恩泽子孙”,这是至今仍悬挂在林秉祥故居里的一幅对联,也是林秉祥一家族爱国爱乡的真实写照。据史料记载,林秉祥出生于1873年,年轻时,林秉祥赴新加坡进入圣茹授斯学校学习。从圣茹授斯学校毕业后,林秉祥在其父林采蘩所经营的丰源航务局工作,林秉祥以出色的业务表现开始在公司崭露头角。1911年,38岁的林秉祥创办“和丰”集团。随着业务的发展,“和丰”集团逐渐成为拥有水泥、钢铁、大米以及信局、种植园等多种经营的大型企业。1913年,林秉祥创办了华商银行,后改组为华侨银行并担任总经理。1916年,林秉祥被推选为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

BLACK
&
WHITE

林秉祥故居建筑群

BLACK
&
WHITE

林秉祥故居

BLACK
&
WHITE

BLACK
&
WHITE

为报答家乡的养育之恩,林秉祥家族先后在石码、漳州、厦门等地创建电灯公司、绍兴花雕酒厂、纺织厂、榨糖厂等,支持家乡建设,服务地方经济。1914年林秉祥在家乡浒茂创办祥懋学校,“祥懋”是取林秉祥及其弟林秉懋名字的后一个字所命名,该校为漳州地区最早的侨办学校之一。1915年,为纪念其父林采蘩,祥懋学校更名为采蘩学校。

此后,林秉祥兄弟先后在家乡的溪洲、霞港、新洋港、草洪、金定、巽玉、吉贝、仁和等村创办了9所采蘩学校,学校的办学经费、教职员工的薪俸以及学生的课本费等均由林家负责。鼎盛时采蘩学校的在校生达300多人,为乡村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学子。民国四年(1915),国民政府大总统袁世凯向他颁发三等嘉禾勋章和“急公好义”匾。

林秉祥兄弟热心桑梓公益事业,除了创办学校外,还捐资开设“采蘩医局”和“采蘩善社”。“采蘩医局” 义务为当地百姓施诊,发放慈善物品和款项。此两张照片,正是在“采蘩医局”前拍摄的。林秉祥兄弟的义举,得到当时政府的嘉奖,至今为家乡百姓所称颂。

BLACK
&
WHITE

原采蘩医局,今改作为佛教场所。

林秉祥故居、采蘩医局以及溪洲采蘩小学等遗迹至今依然矗立在龙海市紫泥镇溪洲村。林秉祥故居建于1889年,占地20多亩,建有大小房屋133间,故居呈“人”字形结构,其中一侧为五座建筑格局相同的大厝,俗称“五落”,建筑样式均为两进配左右厢房结构,每座各有13间房子,另一侧则为两座雄浑大宅,俗称“二落”,每座大宅均呈“同”字形结构,包括34间大小不等的房屋;整个林秉祥故居建筑融合闽南元素和南洋风格,气宇不凡。

采蘩医局和溪洲采蘩小学遗址在林秉祥故居不远处,今采蘩医局已改作为佛教场所。采蘩小学建筑颇具南洋特色,当地人称为“番仔楼”,如今学校已经荒废,但从遗址的格局依然可窥当年的光彩。

BLACK
&
WHITE

采蘩小学遗址

相关新闻

鼓浪屿十大最美转角~欧陆风情(江左凡人 摄)

商業巨擘、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林秉祥

尊前谈笑人依旧 ——华侨巨子林秉祥◆《龙海文学》2017年第1期